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航要闻

学习《“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开启民航强国新征程

14.png

 17日,民航局正式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开局起步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等编制,阐明了民航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民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北硕航空组织了有关篇章的学习。

《规划》指出了“十四五”民航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锚定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按照“十四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坚持安全发展底线和智慧民航建设主线,以绿色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发展为导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产业协同,加快构建更为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现代民航体系,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实现由单一民航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安全发展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系统观念绿色人文五个基本原则。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民航发展的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民航将实现从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 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 民航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航空公司全球领先,航空枢纽辐射力强,航空服务国际一流,通用航空功能完善,空中交通智慧高效,安全保障经济可靠,创新能力引领国际。民航对扩大对外开放、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保障国家安全、满足民生需求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有力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划在“构建一流的民航安全体系”中指出,提高政治站位,以全面依法治理为总准则,以“安全隐患零容忍”为总要求,完善法规,创新理论,优化机制,夯实责任,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加强安全基础理论研究。 立足安全管理实践,构建具有中国民航特色更加成熟的安全管理理论体系,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工具研发。 加强以盯组织、盯系统为导向,以关键人、关键环节为重点的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提升行业安全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支撑安全监管模式转变。 研究建立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政策评价方法。鼓励行业运行主体开展安全管理创新实践,为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支撑。鼓励安全生产咨询服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提高安全运行管理专业化服务供给。

增强高风险领域运行风险管控力度。加强对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飞行失控、发动机空停、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等核心风险,高高原运行、三新公司等传统风险和衍生风险的运行数据监控、分析和预警,提升主动防控能力,降低运行风险。加强对空管运行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和管控。加强对指定外国承运人在我国境内运行活动的安全监管,防范化解重大输入性安全风险。识别和防范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民航安全风险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以“三个敬畏”为内核的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狠抓人员资质能力建设,强化重点岗位专业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实战培训,加大专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和基本功。注重专业人员职业健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加大安全能力投入。积极推动新技术在运行风险监测预警、跑道安全防护、危险品运输、高效安检等领域应用。持续提升航空器追踪监视能力。加强中小机场安全投入,合理制定中小机场安全标准。开展民航机场、空管安全保障能力评估,优化安全能力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强对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新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支持。

推动民航安全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构建航班运行安全风险智能监控体系,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安全预防产品,改进风险控制手段。鼓励跑道防侵入、外来物和鸟击防范等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机场安全运行能力。研究无人机对运输飞行安全影响及治理方案。开展基于国产民机平台的安全性能验证。推进危险品运输保障装备、应急处置设备研制和实验验证。研究建立新技术评估和应用容错机制,促进各类新技术落地应用。

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和专长兼备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应急管理部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互联和工作协同,推动机场应急工作纳入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研究建立民航应急设备物资储备机制以及境外应急处理机制,探索以多种形式实现设备共用和资源共享。 强化综合演练,支持建设机场应急救援仿真实训基地。 加快完善民航应急保障技术体系,鼓励扩大应急处置和救援专业化服务供给,提升民航应急管理综合保障能力。建立重特大突发事件民航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与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

助力国产产品国际合作。深化双边合作,重点推动欧美对我国航空产品和零部件的适航认可,支持国产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出口。对国产飞机海外运营提供适航支持,输出中国适航审定理念和技术标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边适航合作,支持推动国产航空产品、技术服务和规章标准走出去。

  《规划》在“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中指出,国家综合机场体系是支撑民航强国的重要基础。继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突破枢纽容量瓶颈,推动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向更高质量迈进。

加快枢纽机场建设。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庆、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成都天府机场,规划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推进天津、沈阳、济南、兰州、南宁、贵阳、拉萨等区域枢纽机场扩能改造,实施厦门、呼和浩特、大连、南通等机场迁建。建成投用湖北鄂州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优化完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郑州等综合性枢纽机场货运设施。研究提出由综合性枢纽机场和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共同组成的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布局。

  规划在“发展一流的航空服务体系”中指出,提升航空服务能力是民航发展的根本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人民需要为目标,着力内部挖潜和外部协同,强化枢纽支撑,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构建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一体两翼、覆盖广泛、多元高效的航空服务体系。

提升货运枢纽功能。充分发挥既有机场的货运设施能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郑州等综合性枢纽机场、鄂州等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航空货运服务能力,稳步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畅通周边国家、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畅通关检等协作,提升货物中转效率。鼓励航空物流企业与机场共同打造货运枢纽,构建中枢轮辐式航线网络。

拓展多元的通用航空网。通用航空是民航两翼之一,产业带动作用强。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创新,加大行业引导力度,优化省域发展平台,加强资源配置和政策协同,改善运行环境,着力升级传统服务和拓展新兴服务,加快通用航空发展。

着力提升通航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短途运输。打通航空运输微循环,形成以支线机场为支撑、以通用机场为节点的区域短途运输网络。加强通用与运输航空在航班时刻、代码共享、销售结算、投诉监督、危险品管理等方面协同,优化换乘接驳流程,构建宽严适度、衔接顺畅的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出行链条服务品质。

着力开展大众消费服务。鼓励通用航空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引导娱乐消费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特色化低空旅游服务产品。推动飞行培训能力快速布局、高效扩容。积极培育航空文化,壮大航空活动参与群体,优化驾驶员执照培养体系,促进私人飞行发展。

规划在“构筑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体系”中指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形成民航与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支撑民航高质量发展。

以民航强国建设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发挥高水平院校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利用内外部资源,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水平民航教育和培训体系,打造民航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和国际化人才队伍,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引导民航企业在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按照民航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教育培训,持续完善“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民航人才供给格局,为民航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促进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运行相融合。加强行业指导,支持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构建民航人才培养培训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飞行、空管、机务、通航等专业人才培养。 实施工匠人才计划,培养选拔懂技术会创新的民航工匠人才队伍。加强智慧民航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培训,加强新机型、新业态、新趋势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岗位全流程思维能力。加强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本地培养、人才交流、挂职任职等方式,支持中西部地区民航发展。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包括院校教育、岗位培训、实践培养等各环节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完善民航重点领域国际化人才储备。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对外谈判的国际化人才。发挥国际合作中心平台作用。支持青年人才参加海外培训,加大对国际化后备人才参加国际活动的资助力度。

服务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以更好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目标, 充分发挥民航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民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动力、相互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加快长三角民航率先高质量发展。 强化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地位,完善杭州、南京、合肥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发展动力足、市场活力高和国际竞争力强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着力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推进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基本形成跨界融合、层次清晰、区域一体的民航高质量发展体系。以国产民机为牵引,加快形成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民航产业协同发展新局面。

增强民航服务重大战略能力。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发展统筹,加快民航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机场功能布局,深化政策机制改革创新,实施民航领域最高水平的开放措施,把海南打造成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有力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积极支持临空经济区建设。提升航空枢纽对人流、物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积聚效应和产业发展的引致功能,因地制宜、集约高效,支撑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实现机场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开展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评估,总结示范成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

发展航空产业生态圈。发挥民航运输市场规模优势,依托临空经济区建设,支持和引导航空研发制造、航空维修、航空物流、航空金融以及商务服务等产业化升级,延伸民航产业链,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保税、口岸开放、自贸试验区等政策叠加,构建配套完善、支撑有力的航空产业生态系统。

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强化临空经济区规划与机场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的充分衔接,合理布局临空产业,保护机场环境和土地资源,为机场长远发展预留充足空间。推动完善机场周边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服务配套,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航空城。

《规划》在“保障措施”中指出,推进民航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在民航应用,建立灵活、多元、平等的投融资环境积极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撑行业创新发展。

《规划》回顾了“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新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基本实现了由运输大国向运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航空安全创造最好纪录,持续安全飞行5270万小时,安全运送旅客27.3亿人次,未发生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安全水平国际领先;服务品质大幅提升,航班正常率连续三年超过80%,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颁证运输机场241个,地级市覆盖率达到91.7%,在册通用机场339个,民航机队6795架;质量效率持续提高,中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比提升至44.4%,“蓝天保卫战”成效明显,绿色民航加快推进;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占比提升至33%,国际航线895条,通航国家62个,国产ARJ21顺利投运,C919成功首飞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成效显著;创新格局加快形成,组建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首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加快转化;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积极推进“1+10+N”深化民航改革工作总体框架实施,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2024 民航危险品培训服务平台 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